Responsive image
 首页   研究动态   大家访谈   学者风采   古典今译   论著选刊   学术沙龙   古典学评论   缙云书评   研究资源   联系我们
林志纯:古史研究中创榛辟莽
(发布日期: 2016-10-14 16:35:09  阅读:次)    
 

【核心提示】一代史学大家林志纯先生近百年的生命历程,几乎见证了近百年中国社会所有的重大变化;而作为学者,他的亲身经历,更见证了近百年中国学术的风风雨雨。熟悉他的同事与朋辈常常慨叹,林先生的生活与生命是为学术而存在的。

  林志纯(1910.11—2007.11),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家,世界古典文明史学科和研究事业的奠基者。其《世界上古史纲》及系列著作,蜚声学界,在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创办了我国史学界第一本世界古代史专业刊物《古代世界史通讯》及西文版《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杂志》、第一套中外文对照的《世界古典文明研究丛书》,创建了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及我国第一个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所。他同时又是一位治学严谨、德高望重、极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他注重对世界史人才的培养,先后培养了古典学、埃及学、亚述学、赫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世界古代史研究骨干,在世界古典史的研究、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代史学大家林志纯先生近百年的生命历程,几乎见证了近百年中国社会所有的重大变化;而作为学者,他的亲身经历,更见证了近百年中国学术的风风雨雨。熟悉他的同事与朋辈常常慨叹,林先生的生活与生命是为学术而存在的。

  1 受教于庠序 从教于乡梓

  林志纯于1910年11月出生在福州。此后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甫一成立即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废除小学读经科,禁用清朝颁行之教科书。但福建地区旧式教育仍在进行,在私塾所读仍是《诗经》、《论语》、《左传》等传统典籍。林志纯后来在道德文章上的成就,与其所接受的童蒙教育大有关系,可以说,读经塑造了他中国士大夫的传统价值观,使他熟悉了古典文献。

  其父林居曾在师范学校和政法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地方做公务员和教员,在林志纯6岁时过世。接受庠序教育过程中,林志纯表现出的天资让长辈十分欢喜,父亲的故友中有一位私塾先生亲自捧书奉教,并提供膳食。其母魏师陶毕业于福建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含辛茹苦,将他带大,直至成年。

  1925年到1931年,束发志学年龄的林志纯先后进入福建华侨中学师范科(现为福州市第二中学)和福建商中师范科学习。其间自力更生,在学校近处谋得一份小学教员兼抄写员的工作,以所得收入支付生活与学习费用,并拿出一部分补贴母亲生活之用。

  21岁时,他从商中毕业后到福建法委会做了事务员,后到商会小学(后改名为福商小学,现为福州市第四中学)任教员。由于课业扎实,工作勤勉,商会决定由他任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走上讲台的林志纯似乎找到一生的兴趣,获得了很强的志业与生活归宿感。抗战爆发后,1939年,他只身来到上海,进入大夏大学,很快给自己确立了新的追求目标,并每日奔走于大夏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之间。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学校,日常均用英语交流。这期间,林志纯的外语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1944年,他从大夏大学毕业回到福州。同年秋,福州再次沦陷,他毅然来到南宁一家难民救济会义务担任秘书,希望能为抗战尽绵薄之力。1945年春,他辗转来到永安,在一所福利小学当教书先生。抗战胜利后,林志纯再次回到福州,在一所中学担任教员。

  至此,林志纯在动荡不安状态中在中小学从教已达十年之久。

  2 世界古代史教学的拓荒者

  林志纯是1950年秋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的。此次来到长春,他对关外的风土人情倍感亲切,也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情。

  他随身携带的书籍中,有自编的《秦汉史及魏晋南北朝史稿》,初授课程是他熟悉的秦汉史。鉴于世界史专业初建,缺乏师资,校领导建议他转换专业,改教世界古代史。当时,国内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基础非常薄弱,世界史教学与研究不像中国史那样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一手史料,研究者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但林志纯坚韧、执著的性格使他在不惑之年很快以拓荒者的热情,开始了在世界古代史领域的艰难耕耘。

  林志纯首先翻译出苏联学者狄雅可诺夫和尼科尔斯基1952年编写的《古代世界史》一书中“原始社会”、“古代东方”和“古代希腊”三编。1954年春,译稿由教育部油印分发各校参考,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刊行。其后又与助教史亚民合作,写成《古代世界史》一书,于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较早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写成的古史教科书。其间,他还翻译了《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形态》和《雅典政制》。这些作品成为当时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和教学的必备资料。

  在译介整理过程中,林先生同时展开独立研究,相继撰写多篇论文。《从重农抑商的传统谈到汉代政权的本质——试答郭沫若先生的质问之一》、《汉代奴隶制应如何理解?》、《敬答范文澜先生》和《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关键何在?》等,以及“魏晋封建”说的提出,反映了他在借鉴苏联史学成果基础上对中国自身问题的深入思考。

  1955年,苏联再次派出世界史专家到长春讲学。来自国内各地从事世界古代史研究的28名学员经过两年的进修之后,都各自成为各高校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骨干,像蒲公英一样将古史研究的种子撒遍大江南北。当时,林先生名为苏联专家的助手,实为培训班的主持人。他对学员的要求是:既要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学会俄语和英语;既要听好课程,熟悉教材和讲义,又要钻研和翻译第一手史料及原始文献;不仅要掌握整个世界古代史的总体内容,还要互相合作,对世界古代史领域内不同时期、地区和方面的专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一严格要求让许多学员终生受益。

  在特殊的年代,林志纯坚守学者使命。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关岛演说”(即所谓尼克松主义),正式明确美国将集中力量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对付苏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实行战略收缩。1969年11月,尼克松同访美的日本首相佐藤举行会谈,并于11月22日发表日美联合声明。声明约定,美国将在不损害日美安保条约和日本政府政策的前提下将冲绳交还给日本。消息传到中国,舆论哗然,学术界曾就此在1972年集中研究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归属问题。林先生分别在这一年的2月26日和5月5日撰文《钓鱼、黄尾、赤尾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几种古代中国地图提供的铁证》、《日本军国主义是怎样侵占我钓鱼台等岛屿的》(此为两篇手稿,藏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日知书屋”——笔者注),利用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和内务卿山县有朋等人的书信为佐证,戳穿日本妄图利用“无主土地论”或“非割让论”为借口继续霸占我国钓鱼岛等岛屿的阴谋。还以中外地图《皇朝中外壹统舆图》、《亚细亚洲地图》、《两仪玄览图》和《筹海图编》,证实了日本人意欲霸占的钓鱼岛等岛屿自古就在中国版图之内。

  林志纯在学术事业上从未懈怠。1973年末,国内各地发现了一批出土文物,故宫也举办了出土文物展,历史博物馆恢复了通史陈列展,林先生和詹子庆接受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安排前往参观调研,虽一路艰辛,但其情绪高昂。在考察期间,他还带着詹子庆拜访了国内多位学术名家。

  3 推动古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林先生素来重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相继完成出版。《世界上古史纲》涉及世界上古史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大阶段与具体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代表了我国学者当时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

  1978年10月,林先生开始招收我国“文革”后的首批研究生,并倡导成立了世界古代史研究会。1979年8月23日至29日,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了研究会章程,推选夏鼐、周谷城、吴于廑为名誉理事长,林先生为理事长。林先生在任理事长的十年时间里,积极领导研究会提出研究课题,组织会员编译资料、撰写论著,为古代史研究成员提供科研交流的畅通渠道。全国世界古代史研究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

  1980年,在林先生的要求和推动下,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原有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大胆地将世界古代史研究队伍加以整合,成立了全新亚述学和古典学方向的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林先生担负了多个学科的教学,同年他还获得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史博士生导师之一。

  林先生意识到当时国内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太多,多次撰文,并与周谷城、吴于廑联名呼吁加强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进行分科的专业化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教育部于1984年8月颁发文件,决定在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开办世界古典文明史学习班。国内乃至世界上首个同时具备古典学(分希腊和罗马方向)、亚述学、埃及学和赫梯学四个学术领域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在东北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自此,我国拥有了专业化的本科、硕士、博士连续培养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踏上了新起点。

  经林先生培育成长起来的我国世界古代史学者,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郝际陶、王乃新、吴宇虹、令狐若明、拱玉书、张强、宫秀华、傅永东、黄洋、金寿福、颜海英、陈旭、李政、王丽英、郭丹彤、刘健、李晓东 ……如今,他们在亚述学、赫梯学、埃及学和西方古典学方面已经都有自己的建树,成为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中坚力量。追寻年轻一代学者的身影,人们不会忘记那个曾经站在背后、身材瘦小却刚毅执着的学科开拓者,林志纯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古史研究永远结合在一起。

  (本文写作得到韩东育、张强、吴宇虹、拱玉书、李晓东、郭丹彤、傅佳欣、梁茂信、张绪山等学者的协助,在此谨致谢意)



分享到:0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田粉红)